《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怎麼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

目錄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大多數人追求的,可是什麼是平衡?你如何定義「平衡」? 我們常常只能說出「不平衡」的狀況是什麼,可能是沒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情,也可能是事情都做不完。無論是什麼不平衡的狀況讓你疲憊,想要達到平衡,就要仔細去想想,平衡對自己來說,到底代表著什麼,以及怎麼衡量它。 在《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聰明懶人學》兩本書中,都有提到很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目標」和「選擇」。先有目標,你做出的選擇才有明確的方向,然後隨著選擇的累積,才能逐漸往目標前進。 但一定沒那麼簡單,中間還有好多細節需要掌握,你要有正確的心態,還要有好的方法,和好習慣,掌握這五件事情,最後才能緩步邁向你要的目標。

心態是你邁向目標的過程,讓自己持續推進的動力。 而選擇、方法和習慣,我認為它們之間有著先後順序,先是選擇,選你要的跟不要的,再來是方法,找方法去做到你想要的事情,最後是習慣,讓前面的努力變成你的日常。

有選擇,才能聚焦。
 王永福《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當你做出選擇之後,才知道要在什麼地方專注,在什麼地方付出你的時間和心力。

從小地方開始,學著做出好選擇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想做的事情就是這麼多,工作、家庭、休閒、運動、學習……,一定得從中選擇對你目前階段最重要的事,才能「專注」,不然就會很可能全選,但沒有一個領域能夠及格。 人生領域的選擇屬於大範圍的選擇,先來說說小範圍的選擇該怎麼選。

每一次的選擇,都要讓自己下一次能更省力

搭高鐵常常會遇到這三個情境:

  1. 買票櫃檯要等很久
  2. 坐你旁邊的乘客很吵
  3. 出口匣門人很多

你是怎麼面對這些狀況的?是左邊還是右邊?

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的時候,你當然會覺得右邊這個選項比較好,可是我們每天都面對各式各樣的麻煩事,不會有人先提供你兩個選項,那到底要怎麼自己生出右邊的選項? 關鍵就是下次能不能更省力

雖然這些事情看起來都很小,但是我們的生活就是這些小選擇累積而成的,

從小地方開始做改變,才有機會驅動更大範圍的改變。
Jun

選擇的大原則就是要省力!接著就要知道哪些事情讓我們費力,然後學會避開它。

尋找把力氣放對地方的方法

比的不是你多厲害,而是你有沒有比別人更適合

在工作上,要一直追求能力更好這件事很費力,但職場上的競爭力,不只關乎你的做事能力,也關乎適合與不適合。 就像達爾文提出的天擇、地擇、性擇,有時候選對行業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選對地方有時候比能力更重要;選對對手有時候比運氣更重要。

最終能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
查爾斯・達爾文

與其埋頭苦幹追求能力的提升,適時回頭看看自己的個性與特質、尋找「適合」自己的位子,也許能讓你在提升工作競爭力這個面向上,更加省力。

休息也是有方法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希望工作之外的時間就好好休息,但卻很少了解什麼方法才能讓自己真的放鬆。 其實休息也是需要方法的,如果沒有身、心、靈三個面向都顧到的話,就會雖然好像有休息的時間,但又沒有真的放鬆,反而越休息越覺得心很累,或是放連假之後,覺得好像可以繼續努力了,又會覺得心裡好像缺了什麼。

身體的休息,就是要讓大腦和身體修復,好好睡覺也是需要練習的。 興趣則可以帶給你快樂,甚至會帶給你跟工作上不一樣的成就感。 啊認真放空是? 我以前不太能理解這是什麼意思,聰明的人都比我更努力,休息的話,我好好睡覺就足夠了,其他時間根本不該休息啊! 可是久了之後,我也慢慢發現逼自己要進步的同時,少掉了很多靜下來思考的時間,靜下來看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的時間。

有留白的時間,才有進步的空間。
紀坪《聰明懶人學》

放空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可能是散步、可能是聽音樂,這樣的留白不只是為了休息,也是為了讓那些成長的養分,有機會可以沉澱、發酵。

自律,就是管好自己要在什麼地方專注

自律明確來講,就是精力管理,管好自己要在什麼地方專注,包含注意力、意志力……等等,而情緒也是其中一種精力的消耗。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跟朋友吵一架之後,好幾天都沒辦法認真工作,這就是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意識到情緒對其他事情的影響之後,才能好好管理它。 不論是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或是避開會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人、事、物,都是你需要花心思去好好思考的。別讓自己被情緒牽著走,就能抱持在最好的狀態,讓能力做最大的發揮。

另一種精力就是意志力,因為有限,所以更需要精準分配,讓意志力發揮它最大的效益。

在尋找方法的部分,

  • 工作上就要讓自己的力氣用對地方
  • 生活上就要好好充飽電
  • 管理自己則是為了讓自己的精力可以更省力。

可能會有人有一些疑問,為什麼要一直追求「省力」?也許本來做這件事就不太費力,還要一直追求效率又是為了什麼? 其實追求省力,除了想用更少力氣做更多的事,更重要的是你能用省下來的力氣和時間,去做其他更想做的事情。 聰明、不聰明,在這裡指的是,你用的是不是「好方法」。 先聲明,勤勞不是不好,只是你要搞清楚努力的方向;懶惰也不是美德,它只是人性,唯有循著人性做事,你才能努力得更持久。

而聰明跟懶的關係,不是因果,比較像是一個循環: 因為人性,你想要用更省力的方法做事,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需要費點力去找到好方法,不過只要找到了好方法,就能讓你更省力,而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又可以去做其他你想要的事情。

不過在找好方法的過程,其實也不是什麼輕鬆的事,你可能是因為看到未來有可能可以更省力,所以去做了這個努力。雖然這過程有點辛苦,但其實

在尋找方法的過程,就是方法本身;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答案本身。 
Jun

雖然很少能一次就找到最好的那個答案,但也因為你不斷嘗試、尋找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已經變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了。不論你現在處在什麼象限,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順著人性,尋找最省力的方法,學習當個聰明的懶人。

接著就要提到很消耗意志力的習慣養成,前面都在說要尋找省力的方法,可是建立習慣本身需要很費力,怎麼會省力?

省力其實是在建立習慣之後,因為當你建立起一個習慣,行為本身就不會再消耗你有限的意志力了,它會變成自動化的模式,變成一種身體習慣。

用意志力培養習慣,用習慣力培養自己。
王永福《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當行為變成自動化,習慣就會變成你的助力,幫助你達成許多本來看似困難的事情。

掌握心態,就能有源源不絕的成長動力

在尋找方法、學習的過程裡,都難免會質疑自己: 明明一直沒看見成果,為什麼還要繼續努力? 方法這麼困難,我是不是做不到? 別人一年看一百本書,我好像沒辦法……

學習不等於考試

你可能不會讀書、不會考試,但其實沒有關係,因為離開學校後的學習,本來就不是考試,而且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要一直喜歡學習,就會慢慢成長、慢慢看見改變

學習有很多種可能

每一種形式都只是學習的其中一個方法,你可能不愛看書,你可能沒時間上課聽講座,你可能沒有資源去考研究所,不過那都沒有關係,這些都只是不同形式的學習,而學習最立即的形式,就是生活中的觀察、感受、以及收穫。 能夠從生活中有所體會,就是最立即、最深刻的學習。

學會面對困難與挑戰

待在舒適圈很舒服,但在待一陣子之後,還是要推自己一把,往更高的地方走去,因為挑戰才能淬煉你的能力。

  1. 再試一試看看!
  2. 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常常對自己說這兩句話,你就能越來越積極地去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挑戰。 很多時候,再試一次,就能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多想一點,就能做得更好。 這其實跟做事的能力沒有直接相關,只要心態對了,在挑戰面前,你就能變得更勇敢。

你爲什麼要學習?

驅動你學習的,是「害怕被別人超越」,還是「想追求自身的卓越」?不得不說,害怕落後別人是一個很強的學習動力,我們想保有競爭力,想升遷、想加薪,但這不足以驅動我們去追求更長遠的目標。假如只是為了害怕落後,最後往往會變成為成長而成長為學習而學習。 最後,你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從自己的需求和目前的不足,來設定成長的目標,追求自身的卓越。

盡其所能地成為最好的自己。
 王永福《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為什麼要學習?不為了什麼,就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什麼是更好?怎樣叫成功?也全由你自己來定義。

到底什麼是平衡?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怎樣才算工作與生活有平衡?

我認為平衡就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對的事情,取決於目標,而目標,取決於你怎麼定義「成功」。雖然不是一個很明確的定義,但隨著時間,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義與答案。

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 – to be able to spend your life in your own way. 
Christopher Morley

讀書會記錄

讀書會選書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聰明懶人學》

其他參考書

《從A到A+》

讀書會聽眾的整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