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怎麼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目錄

工作與生活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大多數人追求的,可是什麼是平衡?你如何定義「平衡」? 我們常常只能說出「不平衡」的狀況是什麼,可能是沒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情,也可能是事情都做不完。無論是什麼不平衡的狀況讓你疲憊,想要達到平衡,就要仔細去想想,平衡對自己來說,到底代表著什麼,以及怎麼衡量它。 在《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聰明懶人學》兩本書中,都有提到很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目標」和「選擇」。先有目標,你做出的選擇才有明確的方向,然後隨著選擇的累積,才能逐漸往目標前進。 但一定沒那麼簡單,中間還有好多細節需要掌握,你要有正確的心態,還要有好的方法,和好習慣,掌握這五件事情,最後才能緩步邁向你要的目標。

心態是你邁向目標的過程,讓自己持續推進的動力。 而選擇、方法和習慣,我認為它們之間有著先後順序,先是選擇,選你要的跟不要的,再來是方法,找方法去做到你想要的事情,最後是習慣,讓前面的努力變成你的日常。

有選擇,才能聚焦。
 王永福《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當你做出選擇之後,才知道要在什麼地方專注,在什麼地方付出你的時間和心力。

從小地方開始,學著做出好選擇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想做的事情就是這麼多,工作、家庭、休閒、運動、學習……,一定得從中選擇對你目前階段最重要的事,才能「專注」,不然就會很可能全選,但沒有一個領域能夠及格。 人生領域的選擇屬於大範圍的選擇,先來說說小範圍的選擇該怎麼選。

每一次的選擇,都要讓自己下一次能更省力

搭高鐵常常會遇到這三個情境:

  1. 買票櫃檯要等很久
  2. 坐你旁邊的乘客很吵
  3. 出口匣門人很多

你是怎麼面對這些狀況的?是左邊還是右邊?

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的時候,你當然會覺得右邊這個選項比較好,可是我們每天都面對各式各樣的麻煩事,不會有人先提供你兩個選項,那到底要怎麼自己生出右邊的選項? 關鍵就是下次能不能更省力

雖然這些事情看起來都很小,但是我們的生活就是這些小選擇累積而成的,

從小地方開始做改變,才有機會驅動更大範圍的改變。
Jun

選擇的大原則就是要省力!接著就要知道哪些事情讓我們費力,然後學會避開它。

尋找把力氣放對地方的方法

比的不是你多厲害,而是你有沒有比別人更適合

在工作上,要一直追求能力更好這件事很費力,但職場上的競爭力,不只關乎你的做事能力,也關乎適合與不適合。 就像達爾文提出的天擇、地擇、性擇,有時候選對行業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選對地方有時候比能力更重要;選對對手有時候比運氣更重要。

最終能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
查爾斯・達爾文

與其埋頭苦幹追求能力的提升,適時回頭看看自己的個性與特質、尋找「適合」自己的位子,也許能讓你在提升工作競爭力這個面向上,更加省力。

休息也是有方法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希望工作之外的時間就好好休息,但卻很少了解什麼方法才能讓自己真的放鬆。 其實休息也是需要方法的,如果沒有身、心、靈三個面向都顧到的話,就會雖然好像有休息的時間,但又沒有真的放鬆,反而越休息越覺得心很累,或是放連假之後,覺得好像可以繼續努力了,又會覺得心裡好像缺了什麼。

身體的休息,就是要讓大腦和身體修復,好好睡覺也是需要練習的。 興趣則可以帶給你快樂,甚至會帶給你跟工作上不一樣的成就感。 啊認真放空是? 我以前不太能理解這是什麼意思,聰明的人都比我更努力,休息的話,我好好睡覺就足夠了,其他時間根本不該休息啊! 可是久了之後,我也慢慢發現逼自己要進步的同時,少掉了很多靜下來思考的時間,靜下來看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的時間。

有留白的時間,才有進步的空間。
紀坪《聰明懶人學》

放空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可能是散步、可能是聽音樂,這樣的留白不只是為了休息,也是為了讓那些成長的養分,有機會可以沉澱、發酵。

自律,就是管好自己要在什麼地方專注

自律明確來講,就是精力管理,管好自己要在什麼地方專注,包含注意力、意志力……等等,而情緒也是其中一種精力的消耗。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跟朋友吵一架之後,好幾天都沒辦法認真工作,這就是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意識到情緒對其他事情的影響之後,才能好好管理它。 不論是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或是避開會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人、事、物,都是你需要花心思去好好思考的。別讓自己被情緒牽著走,就能抱持在最好的狀態,讓能力做最大的發揮。

另一種精力就是意志力,因為有限,所以更需要精準分配,讓意志力發揮它最大的效益。

在尋找方法的部分,

  • 工作上就要讓自己的力氣用對地方
  • 生活上就要好好充飽電
  • 管理自己則是為了讓自己的精力可以更省力。

可能會有人有一些疑問,為什麼要一直追求「省力」?也許本來做這件事就不太費力,還要一直追求效率又是為了什麼? 其實追求省力,除了想用更少力氣做更多的事,更重要的是你能用省下來的力氣和時間,去做其他更想做的事情。 聰明、不聰明,在這裡指的是,你用的是不是「好方法」。 先聲明,勤勞不是不好,只是你要搞清楚努力的方向;懶惰也不是美德,它只是人性,唯有循著人性做事,你才能努力得更持久。

而聰明跟懶的關係,不是因果,比較像是一個循環: 因為人性,你想要用更省力的方法做事,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需要費點力去找到好方法,不過只要找到了好方法,就能讓你更省力,而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又可以去做其他你想要的事情。

不過在找好方法的過程,其實也不是什麼輕鬆的事,你可能是因為看到未來有可能可以更省力,所以去做了這個努力。雖然這過程有點辛苦,但其實

在尋找方法的過程,就是方法本身;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答案本身。 
Jun

雖然很少能一次就找到最好的那個答案,但也因為你不斷嘗試、尋找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已經變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了。不論你現在處在什麼象限,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順著人性,尋找最省力的方法,學習當個聰明的懶人。

接著就要提到很消耗意志力的習慣養成,前面都在說要尋找省力的方法,可是建立習慣本身需要很費力,怎麼會省力?

省力其實是在建立習慣之後,因為當你建立起一個習慣,行為本身就不會再消耗你有限的意志力了,它會變成自動化的模式,變成一種身體習慣。

用意志力培養習慣,用習慣力培養自己。
王永福《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當行為變成自動化,習慣就會變成你的助力,幫助你達成許多本來看似困難的事情。

掌握心態,就能有源源不絕的成長動力

在尋找方法、學習的過程裡,都難免會質疑自己: 明明一直沒看見成果,為什麼還要繼續努力? 方法這麼困難,我是不是做不到? 別人一年看一百本書,我好像沒辦法……

學習不等於考試

你可能不會讀書、不會考試,但其實沒有關係,因為離開學校後的學習,本來就不是考試,而且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要一直喜歡學習,就會慢慢成長、慢慢看見改變

學習有很多種可能

每一種形式都只是學習的其中一個方法,你可能不愛看書,你可能沒時間上課聽講座,你可能沒有資源去考研究所,不過那都沒有關係,這些都只是不同形式的學習,而學習最立即的形式,就是生活中的觀察、感受、以及收穫。 能夠從生活中有所體會,就是最立即、最深刻的學習。

學會面對困難與挑戰

待在舒適圈很舒服,但在待一陣子之後,還是要推自己一把,往更高的地方走去,因為挑戰才能淬煉你的能力。

  1. 再試一試看看!
  2. 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常常對自己說這兩句話,你就能越來越積極地去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挑戰。 很多時候,再試一次,就能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多想一點,就能做得更好。 這其實跟做事的能力沒有直接相關,只要心態對了,在挑戰面前,你就能變得更勇敢。

你爲什麼要學習?

驅動你學習的,是「害怕被別人超越」,還是「想追求自身的卓越」?不得不說,害怕落後別人是一個很強的學習動力,我們想保有競爭力,想升遷、想加薪,但這不足以驅動我們去追求更長遠的目標。假如只是為了害怕落後,最後往往會變成為成長而成長為學習而學習。 最後,你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從自己的需求和目前的不足,來設定成長的目標,追求自身的卓越。

盡其所能地成為最好的自己。
 王永福《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為什麼要學習?不為了什麼,就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什麼是更好?怎樣叫成功?也全由你自己來定義。

到底什麼是平衡?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怎樣才算工作與生活有平衡?

我認為平衡就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對的事情,取決於目標,而目標,取決於你怎麼定義「成功」。雖然不是一個很明確的定義,但隨著時間,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義與答案。

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 – to be able to spend your life in your own way. 
Christopher Morley

讀書會記錄

讀書會選書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聰明懶人學》

其他參考書

《從A到A+》

讀書會聽眾的整理

Bad things can happen fast, but almost all good things happen slowly.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

No choice is inherently the best. What makes something the best choice? You. You make it the best through your commitment to it. Your dedication and actions make any choice great. 沒有什麼選擇是最好的。只要你投入,那個選擇就會變成最好的選擇。你的付出就是你對選擇的承諾,而承諾和你的行動,就是讓任何選擇都變成最佳選擇的關鍵。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if it were fun?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