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卡片盒筆記 X Heptabase 一款顛覆筆記方式的生產力工具(附功能介紹與範例說明)

目錄

Heptabase

從去年開始就有很多人在討論「卡片和筆記」,相關的書籍和教學也越來越多,這篇來跟大家分享我使用一年卡片盒筆記的心得,也會介紹我使用的工具 Heptabase,以及我如何運用這些功能和實際使用範例。

卡片盒筆記是什麼?

卡片盒筆記 (Zettelkasten),是一種整理知識的筆記方式,大家也會稱之為「卡片盒筆記法」。一開始是位德國社會學家魯曼 Niklas Luhmann 為了做研究、撰寫論文而發明的一種筆記方法。他將每個知識點獨立寫成一張一張的卡片,並在不同的卡片之間標上編號,同時也會記錄與這張卡片內容相關的卡片,將相關的卡片建立關聯,然後以盒子來收納、整理這些筆記,所以稱作「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與一般常見的數位軟體筆記相比,最明顯的不同就是筆記的結構。一般筆記的結構都是以樹狀的結構呈現,層層遞進,主題資料夾裡可以一直往下延伸,新建子資料夾、子筆記,像是 Apple 備忘錄、Microsoft OneNote。

而樹狀結構的筆記也存在些缺點與侷限:通常需要很明確的分類邏輯,以及分類上只能入一類,很難隨著使用情境而調整。為了因應不同分類需求,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筆記軟體新增「標籤」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多一種分類筆記的方式,跳脫樹狀結構筆記只能以單一主題歸納的侷限。

卡片盒筆記法的筆記結構

卡片盒筆記法的優點在於完全跳脫樹狀結構,以筆記間的關聯性來排列。筆記的層級關係不用在一開始就定下來,也更能隨需求而調整、新增筆記。從下圖示意,應很能理解到樹狀結構筆記與卡片盒筆記的差異。

Screenshot 2024 01 31 Pm 02.46.47
卡片盒筆記 vs 樹狀結構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的應用彈性與優勢

卡片盒筆記法明顯的優勢在於,撰寫筆記的時候,不用花力氣去思考應該分在哪個主題,回頭需要找筆記的時候,也更容易找到相關卡片,不會因為屬於不同主題或忘記被分到哪個主題,而無法馬上找到。

不過也因為每則筆記都可以隨意撰寫和編輯,很多時候寫完過幾天,就忘記自己寫什麼了,如果也沒有設定容易找到的「標題」或「關鍵字」,以後就更難找到這則筆記。所以在撰寫筆記之前,會更需要花比較多力氣設定撰寫邏輯,讓每一則筆記都符合「不管多久以後再回來看,都能看懂」以及「光靠搜尋關鍵字就能找到」這兩個規則。

卡片盒筆記軟體、APP 有哪些?

卡片盒筆記軟體,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可以在筆記之間加上「關聯」(也就是 backlink),例如 A 筆記跟 B 筆記有關聯,當你在 A 筆記 tag B 筆記時,B 筆記就會自動新增「有被 A 筆記 tag」的資訊。

常見的卡片盒筆記軟體,有免費的 Obsidian、Logseq、RemNote,付費的有 Heptabase、Roam Search。

其中我最推薦的是 Heptabase。對新手來說,常常需要別人的範例,才知道怎麼應用卡片盒筆記,而 Heptabase 最讚的地方就是,無論是 Discord 還是 Facebook 社團,都有很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應用方式,Heptabase 團隊甚至是創辦人 Alan 也常常直接回覆使用者的問題。它不只是一款很讚的軟體,更是一個能幫助大家快速上手、讓人安心學習與成長的社群!

卡片盒筆記軟體推薦 Heptabase 的原因:3 大優勢

實際使用之後,之所以推薦 Heptabase 作為卡片盒筆記軟體的原因在於,Heptabase 本身就是一款從「卡片盒筆記法」概念出發的數位筆記工具,讓你跳脫樹狀結構的框架,在筆記之間快速建立關聯,也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將一則筆記重複運用在不同脈絡中。

我使用下來,覺得 Heptabse 跟其他筆記軟體相比,最厲害的地方是:

  1. 視覺化操作方法,很容易上手,也很容易將學到的東西跟既有知識連結,幫助學習與記憶
  2. 撰寫筆記的同時,每則筆記就像一張卡片的樣子,會激發你想要將知識點拆解到最小的動力,對於理解複雜資訊非常有幫助
  3. Journal 的功能整合日記和筆記,可以輕鬆將個人想法與經驗和學習筆記統整在同一個數位軟體中,不用在不同數位筆記之間來回切換

如果你有學習、研究、工作復盤、或是創作等等的使用情境,推薦你試試看 Heptabase。底下也會分享我的應用方式,給你參考。

筆記軟體怎麼選?

前面介紹了卡片盒筆記法的優點,但畢竟市面上筆記軟體這麼多,這邊想先花點篇幅談談我個人對於挑選筆記軟體的思考點。

根據我多年使用各種筆記軟體的心得,我認為提升思考、學習與工作效率的核心關鍵,就是我們需要針對不同場景,來選擇具備不同優勢的工具。把東西筆記下來以後,會因為各種應用上的需求,需要反覆翻閱與提取,因此我在挑選筆記軟體時,會以筆記的實際應用出發。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筆記軟體?

我最看重的筆記軟體功能,主要有三個方向:

  • 筆記軟體的速度快慢:必須要讓人可以方便記錄
  • 搜尋功能的成熟度:必須要讓人可以快速查找
  • 筆記有沒有 Metadata,例如:能不能加上標籤、編輯日期… 等資訊

對我來說,選 Heptabase,不只因為它可以作為順暢的「想法記錄工具」,它更像是我大腦的工作桌,而有了這個工作桌,大幅增進我在暫存資訊、提取筆記知識點、將知識點關聯起來的效率

Heptabase 筆記軟體利於暫存、專注、概念化/關聯性思考

對我來說,Heptabase 的定位有如「大腦的工作桌」,那麼我對所謂的「工作桌」的定義與必要條件包括:

  • 暫存靈感:能夠暫時放一些突然出現的東西 ↔ Journal、手機 APP
  • 專注與避免分心:要能夠專注在手上的工作,盡量減少工作以外會讓人分心的東西 ↔ Whiteboard 白板
  • 概念化/關聯性思考:只要是跟專案相關的資料,都能自由取用,放到工作桌上幫助思考 ↔ 視覺化關聯線、Backlink 雙向連結、Right Sidebar 側欄、Card Library 卡片總覽

以上這三點,Heptabase 的功能都能完全滿足!接下來就會說明我如何應用這些功能,幫助我整理腦中的思緒,變成一張張有重複利用價值的筆記。

Heptabase 教學:6 大功能、使用方式、應用場景

那麼 Heptabase 怎麼用呢?在進到 Heptabase 教學篇幅之前,如前面「筆記軟體怎麼選?」段落提到,工具都是輔助我們,還是建議大家先思考自身需求與使用情境及習慣。

我本身對於筆記軟體的需求,至少要包含以上提及的「暫存、專注、概念化/關聯性思考」,而這三件事剛好可以對應到我最常用的 6 個 Heptabase 功能:「Journal 日誌」、「Whiteboard 白板」、「視覺化關聯線」、「Backlink 雙向連結」、「Right Sidebar 側欄」、「Card Library 卡片總覽」。以下分別介紹這 6 大功能和我使用的方式:

Heptabase 6 大功能與使用方式

1.【Journal 日誌】:依日期紀錄與回溯

數位工具讓我們可以很方便儲存所有看到的資料,IG 有「save」的功能,FB 有「我的珍藏」,也有很多像是 Instapaper 等等的工具,專門收集「待讀」的資料,只要一鍵分享就能存到同一個地方,方便你之後再讀。但後來發現,被我存下來的東西都有幾個特點:

  • 看起來很實用,但跟我現在遇到的難題無關
  • 很多人都覺得很厲害,但我現在不需要
  • 很多人都覺得讚,但我其實沒興趣

所以這些被存下來的東西,就算後來都沒有閱讀,其實也沒什麼負面影響。

然而真正的負面影響,在於我們存下這些東西的時候,會下意識想要分類主題,但這些東西真的值得我花那麼多時間分類、整理嗎?

「儲存」的動作,只滿足了當下「不想錯過」的情緒,但其實默默吃掉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實際的效益也沒有想像中高。

現在我改變了做法,我決定讓這些「當下感覺很重要的資料」都變成「暫時放在桌上的資料」,有任何想存的東西還是可以隨手打開 Heptabase 手機 APP,在「Journal 日誌」裡記錄,而且 APP 速度很快,符合快速記錄的需求,存完後就先放著,讓子彈飛。

跟以前不同的是,我加上一個「一週後要回顧這些資料」的步驟,並用更謹慎的態度去篩選。如果還覺得這則資訊重要,就可以做一些自己的筆記,但如果不重要,就放著吧!

實際執行上就會是:想到、學到什麼,就記在當天的 Journal 裡 → 每天回顧,用列點的方式記錄對當下有用的知識點 → 每週回顧,把未來可能也會應用到的內容,撰寫成一則新的筆記

記錄在 Heptabase 裡,其實之前存下來的文字也沒有被刪掉,但他們就不會變成一則「筆記」。

每個人腦袋可以裝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實體的工作桌面也是),用簡單的工具篩選與捨棄,才能一直保有乾淨的桌面來存放和處理最重要的事。

2.【Whiteboard 白板】:快速將靈感視覺化

再來就是 Heptabase 很厲害的功能 Whiteboard 白板。也可以想像成數位版工作桌,真的做到了「將大腦的思考視覺化」。

在一個獨立的白板裡,你可以任意拖曳筆記,也可以用關聯線將相關的筆記關聯起來,如樹狀圖、心製圖,或其他關聯方式,都可以在這個白板裡做到。

相較於一頁一頁獨立分開的筆記,白板提供一個全局的視角,讓你一次看到「所有相關筆記」,能夠看出筆記之間的關聯,甚至更容易發現思考盲點。

001

3.【視覺化關聯線&Backlink 雙向連結】:關聯性思考

這邊介紹兩個可以把相關筆記建立起連結的功能

  1. 在白板裡將有關的筆記建立關聯線
  2. 在筆記內容裡,可以用「@筆記標題」的方式 tag 其他相關筆記
    • 每則筆記底下,都會顯示曾經 tag 過這則筆記的筆記(點擊右側箭頭,就可以直接開啟那則筆記)
    • 在白板裡按右下角眼睛的 icon,就能看到有哪些筆記已經用「@」互相 tag 過了

▷ 「白板」結合「關聯」功能的應用範例:

看完這些範例,是不是覺得我的 Heptabase 白板很像韓劇警察辦案過程都會畫的那張白板XD

Detective Board

4.【Card Library 卡片總覽】:知識資料庫

不過當你在做一個主題的研究時,有時候不能只仰賴現在手上的筆記,還需要借用一下過去的自己的腦袋。

例如在白板裡整理筆記的時候,你可能會想到以前有某一則筆記也跟這個主題有關。這時候只要打開右上角的 Card Library 卡片總覽,搜尋筆記標題,就能輕鬆拖曳到現在的白板裡。

5.【Right Sidebar 側欄】:隨時瀏覽參考資料的小視窗

當自己的腦袋也不夠用的時候,還會需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這時候就能打開 Right Sidebar 側欄,把它作瀏覽器,查找相關資料。好處是不用一直切換應用程式,可以在 Heptabase 上一起處理。

Screenshot 2024 03 26 Pm 02.48.59

Heptabase 應用場景:工作/學習/創作

綜合上面介紹的功能,我自己使用下來,最喜歡的應用場景是:

  1. 學習: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
    拆解、重組知識點,深入理解複雜脈絡
  2. 記錄、回顧與復盤:總結做一件事情的經驗
    將經驗與知識點建立關聯,整理自己的思考
  3. 創作:為一個明確的產出(例如文章、簡報、研究報告…)收集相關資料
    整理一件事情的多方論點,建立自己的獨特觀點

不適合用 Heptabase 來做的事

Heptabase 雖然應用的彈性很大,適用場景也很多元,但也有一些限制。我認為這些需求不適合以 Heptabase 來解決:

❌ Heptabase 不適合不常使用電腦的人

Heptabase 目前的功能來說,有許多需要電腦才能操作的地方。如果只用手機的話,不能建立不同筆記之間的關聯線,但這也是 Heptabase 能幫助你深入理解筆記間關聯的核心功能,所以如果你想要的是一款手機就能操作的筆記軟體,那 Heptabase 現階段的產品可能沒辦法滿足你。

這邊也列出使用前的須知(使用門檻)給大家參考:

  • 付費軟體
  • 許多功能以電腦為主。以下是目前手機 APP 的限制:
    • 無法編輯白板內容、無法在白板中建立卡片之間的關聯線
    • 無法把卡片加到白板裡
    • 無法創立新的 tag 、無法設定 tag’s properties
    • 無法為 PDF 畫線、縮放 PDF 與圖片
    • 無法看到 Task app
  • 需要建立自己的筆記系統,才能有效管理筆記。
    • 如果你對於知識管理系統還不熟悉,就想把所有筆記丟進 Heptabase,可能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去整理筆記,就變成只是換一個地方收集資訊而已,反而無法有效運用 Heptabase 的優勢。

❌ Heptabase 不適合拿來做專案管理

在 Heptabase 裡,每則筆記的相關資訊包含四個部分:「筆記標題」、「筆記內容」、「筆記標籤」、「與這則筆記相關的其他筆記」。

跟適合用來做專案管理的 Notion 相比,Heptabase 的筆記相關屬性無法自己新增或設定,總覽筆記的視窗也只有一種。

相較於 Heptabase,Notion 的功能更符合專案管理的需求:

  • 可以根據需求建立不同的 property,如 Deadline、狀態… 等等的專案資訊
  • 可以根據 property 有不同的瀏覽方式,如 Table、Calendar、Timeline…

❌ Heptabase 不適合拿來做人生管理

數位筆記軟體有很多種,也都有各自最適合的應用場景。雖然 Heptabase 功能應用方式很多元,但如果要把人生所有跟「筆記」這兩個字有關的東西都放入 Heptabase,在這過程中所需要做的規劃和維護,很可能遠超過做筆記本身能帶來的效益。

所以如果你有「想透過筆記軟體打造人生管理系統」這樣的想法,我認為可能要回頭先思考「筆記」的目標和意義,才能夠選到最適合你的筆記工具。

推薦文章:為什麼你「不需要」所謂的人生管理系統

Heptabase 適合我嗎?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你適合使用 Heptabase 嗎?

我認為 Heptabase 不是單純用於記錄的數位筆記軟體,而是一款能夠真正幫助你理解複雜事物的工具。

如果你曾經因為數位工具的功能侷限,常常有「大腦想還比較快」的想法出現,那是因為被筆記軟體的架構限制,非得改變自己處理資訊的方式,使用上才會比較方便。

但使用 Heptabase 的話,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習慣的做法,讓它幫助你把資訊整理的更清晰、更有脈絡,最重要的是,能讓你深入且有效地理解複雜知識。

如果你有跟我一樣的使用場景,推薦你試試看 Heptabase。最簡單的第一步,是挑一個剛好要從 0 開始的專案,用 Heptabase 收集與整理資訊。現在 前往官網註冊 還可以免費試用 7 天!立即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