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做選擇,就能變得更快樂嗎?《更快樂的選擇》

📖《更快樂的選擇》

我們總是在尋找更好的選擇,尋找做選擇的方法,但學了這麼多以後,我們有變得更快樂嗎?
以前總覺得,當我們持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後,生活就會自然而然變得更快樂,但事實是,如果我們沒有把「快樂」放入做選擇的條件中,無論做出多少更好選擇,都有可能離快樂越來越遠卻不自覺。

快樂是什麼?

對我而言,快樂就是當下感覺是幸福的,是會相信無論多久以後,都會慶幸自己活在此刻的那種感受。

對瓦基而言,意識到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那就是快樂的。

對 Jacky 而言,快樂像是心中的小太陽,雖然有時候會是陰天、會下雨,但心中的小太陽一直都在,是一股會時刻溫暖自己的力量。

對《更快樂的選擇》作者而言,快樂是種選擇。

作者在他的第一本書《更快樂》中提到,他認為快樂不是運氣,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是一種選擇!雖然生活中不見得每件事都是值得開心的,但我們可以選擇要用什麼樣的方式面對。

快樂三元素:樂趣、滿足感、目標

這支影片提到,快樂是由三個要件組成的:樂趣、滿足感、目標。讓自己更快樂的方式,就是去尋找這三個要件同時具備的事,然後多去做那些事。

「樂趣」和「滿足感」很容易理解,但「目標」指的是什麼?

《更快樂的選擇》書中以工作來舉例。作者把工作狀態分成「差事」、「事業」和「使命」, 越有目標感、意義感,你就越能把工作看成是事業,甚至是使命。

對我而言,工作不只是一份差事。工作為我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機會,那些都讓我獲得很多平常生活不會接觸到的體驗,也讓我每天都對工作充滿期待,所以工作對我而言像是事業,我會很想花更多心力去做得更好。

對 Jacky 和瓦基而言,當做的事情得到越來越多回饋的時候,更會覺得現在在做的事更像是使命,像是天生註定要來做這個工作,發揮影響力的。但一開始他們也都經歷過認為工作是差事、是事業的階段。

Jacky 也分享到,並不是把工作看作使命之後,就不會有無聊或不喜歡的事情要做,一定還是會有你不喜歡、但必須去做的事情。瓦基也認為,把工作看待成使命,並不代表每一天都會很有使命感,還是會有煩悶、覺得無趣的時候,會在使命和事業之間拔河,也會一直需要提醒自己找回初衷。

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才會讓你更喜歡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
陳珊妮

小插曲:讀書會現場,有聽眾分享了另一種看待工作的方式。他覺得「差事」、「事業」和「使命」就是每天的 routine,早上起床覺得是工作就是自己的使命,充滿幹勁;到了下午,有點疲憊,工作變成是事業,目標是要加薪、升遷;下班前,工作就變成了差事,只想做完趕快下班XD

怎麼找到自己的使命?

雖然書中提到,把工作看成「使命」,快樂程度會提升,但並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找到這樣的工作。瓦基和 Jacky 又是怎麼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使命?

瓦基在工作中,除了專注在自己份內的事,也試著帶領團隊、幫助其他工作夥伴解決問題,最後發現「閱讀」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也才開始建立自己的說書事業,然後發現這是他每天醒來就想做的事,才漸漸發展成使命;Jacky 則是不斷在生活中嘗試不同事物,才慢慢找到自己想花更多心力去做的事。

如果現在還沒找到自己的使命,其實沒有關係,慢慢探索、從嘗試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挖掘內心真正想做的事,就有機會能找到屬於你的工作目的和意義。

快樂是很多小碎片拼湊起來的

除了有使命感的工作以外,還有哪些事情能為你帶來快樂?

其實能帶給你快樂的事,很多時候都不是什麼大事。只要調整心態,小事情也都充滿奇蹟。

生活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相信凡事沒有奇蹟;另一種則是把所有事都當作奇蹟。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仔細想,沒有一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就算你認為是因為自己很努力,所以才成功,那也不是理所當然的,因爲這世界上一定有人也跟你一樣努力,但他並沒有跟你一樣獲得成果。每件事都是靠很多人的幫忙、搭上剛剛好的時機、剛剛好的運氣、還有你的努力,才讓你碰上的。

生活中的奇蹟,也許不那麼顯眼,卻都值得我們留心、值得我們感恩。像我平常遇到低潮的時候,會去逛逛書店、隨手翻書,尋找解答。如果能剛好看到一段話,讓我再度充滿力量,我會認為那就是非常幸運的事。

但一不留意,這些小事就會被我們忽略,我們也會漸漸忘記,原來快樂可以這麼簡單。

書中提到可以讓我們發現快樂的方法,第一個是每天寫感恩日記,常常提醒自己,身邊就存在著好多好多的奇蹟。

第二個方法是,除了心中覺得感恩,也可以試著把感恩的想法說出來,把快樂的感受傳遞給身邊的人!

Jacky 把對瓦基、我跟電粉的感恩寫成卡片,還現場唸給我們聽!真的超級感動!!(等 Podcast 出來之後一定要去聽很多遍😍)

快樂不是什麼?

快樂、不快樂,不是一道是非題

如果問自己「現在生活是快樂還是不快樂?」,就像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打分數,只是這個分數只有 0 分或 100 分可以選擇。

但作者認為,快樂與否不是「是非題」,它更像是一種狀態,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要做什麼努力,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快樂,不代表沒有負面情緒

想過快樂的生活,並不代表在面對每件事的時候都要強迫自己開心。人本來就擁有很多不同的情緒,會覺得快樂不是因為沒有悲傷、憤怒、挫折等等的負面情緒,正是因為有那些情緒,快樂才顯得更快樂。

瓦基提到,情緒代表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與感受,例如我們感到生氣,也許是因為察覺到有些事情與自己的價值觀相牴觸,如果硬是要讓自己快樂起來,那不就是要自己別去在意那些很重要、能觸發行動的訊號嗎?

我們努力的方向,不該是去壓抑負面情緒,而是要學習接納這些情緒,把自己當成一個容器,讓情緒流過自己,並選擇適當的行動去應對。

小插曲:讀書會現場,聽眾 Angela 分享,他會透過書寫,把自己當成是 RPG 的角色,從第三人的角度回頭看待自己在面對事情時引發的各種情緒,以更客觀、更細微觀察來了解自己。寫下來的東西就像是自己的攻略本,你會更了解怎麼面對各種情緒。

如何選擇變得「更」快樂?

作者把快樂分為五個面向,分別是精神、身體、智識、關係、情緒,這五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組合起來就是 SPIRE(尖塔)。書中提供許多科學的方法,讓我們可以透過微小的行動,一點一點讓自己更快樂。

書中的方法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很容易實踐,看完也會突然對自己信心大增,原來想要快樂並沒有那麼困難,就是累的時候好好睡覺,覺得幸運的時候好好感恩,有餘力的時候好好幫助他人,然後不忘持續學習與成長,找到人生的使命,就是這樣而已!

雖然這些方法也不是萬靈丹,不是快樂的保證,但是它們能幫助我們從負面情緒恢復,也就是讓我們擁有情緒上的反脆弱,讓我們無論環境如何改變、無論處境多麼艱難,都有方法能夠好起來。

可以把書中的方法當成一個起點,開始去嘗試。也許會失敗,也許有些方法就是對你沒有效,那就試試看另一種,你就能一點一點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追求快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書中作者提到,快樂(happiness)是一種狀態;而幸福(wellbeing)就是好好地存在。

瓦基說,看到書名的時候,會以爲這本書要講的是,要盡可能的快樂,但其實這樣的想法反而會讓人變得很不快樂。而且有時候那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是必要的,例如像是對不公不義的憤怒,或是對重要事情的焦慮,因為有這些情緒,所以我們會願意採取行動,負面情緒也常常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瓦基認為,我們要追求的,其實不是要讓「快樂」全部填滿我們的生活,因為情緒就像是光譜,本來就會有快樂、不快樂的情緒與狀態,我們還是會生氣、還是會悲傷,但如果能夠明白「這些情緒都是暫時的,都會過去的。」,那就會更有能力去應對不同情緒,活在當下、體會那些情緒,並了解這些情緒要帶給我們的意義。

終極的追求,不是永久的快樂,或是要塞滿更多的快樂,而是我時時刻刻 well being 就好了。即使有時候會沒有什麼情緒,或覺得無聊,那也沒有關係,那些都只是當下好好存在的狀態而已,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一直是快樂的。重點在於我們可以接納不同情緒的出現,並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自己復原,或讓自己能在不同情緒間自在地切換。

學會這些方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好好的活在當下。

▷ 這篇文章是我與 Jacky、瓦基一起舉辦的「走在閱讀路上」讀書會筆記 ➜ 點我報名
▷ 本集讀書會錄音 ➜ 點我收聽

如果你對「快樂」的方法感興趣,這些也推薦給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