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學會做選擇,就能變得更快樂嗎?《更快樂的選擇》

📖《更快樂的選擇》

我們總是在尋找更好的選擇,尋找做選擇的方法,但學了這麼多以後,我們有變得更快樂嗎?
以前總覺得,當我們持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後,生活就會自然而然變得更快樂,但事實是,如果我們沒有把「快樂」放入做選擇的條件中,無論做出多少更好選擇,都有可能離快樂越來越遠卻不自覺。

快樂是什麼?

對我而言,快樂就是當下感覺是幸福的,是會相信無論多久以後,都會慶幸自己活在此刻的那種感受。

對瓦基而言,意識到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那就是快樂的。

對 Jacky 而言,快樂像是心中的小太陽,雖然有時候會是陰天、會下雨,但心中的小太陽一直都在,是一股會時刻溫暖自己的力量。

對《更快樂的選擇》作者而言,快樂是種選擇。

作者在他的第一本書《更快樂》中提到,他認為快樂不是運氣,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是一種選擇!雖然生活中不見得每件事都是值得開心的,但我們可以選擇要用什麼樣的方式面對。

快樂三元素:樂趣、滿足感、目標

這支影片提到,快樂是由三個要件組成的:樂趣、滿足感、目標。讓自己更快樂的方式,就是去尋找這三個要件同時具備的事,然後多去做那些事。

「樂趣」和「滿足感」很容易理解,但「目標」指的是什麼?

《更快樂的選擇》書中以工作來舉例。作者把工作狀態分成「差事」、「事業」和「使命」, 越有目標感、意義感,你就越能把工作看成是事業,甚至是使命。

對我而言,工作不只是一份差事。工作為我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機會,那些都讓我獲得很多平常生活不會接觸到的體驗,也讓我每天都對工作充滿期待,所以工作對我而言像是事業,我會很想花更多心力去做得更好。

對 Jacky 和瓦基而言,當做的事情得到越來越多回饋的時候,更會覺得現在在做的事更像是使命,像是天生註定要來做這個工作,發揮影響力的。但一開始他們也都經歷過認為工作是差事、是事業的階段。

Jacky 也分享到,並不是把工作看作使命之後,就不會有無聊或不喜歡的事情要做,一定還是會有你不喜歡、但必須去做的事情。瓦基也認為,把工作看待成使命,並不代表每一天都會很有使命感,還是會有煩悶、覺得無趣的時候,會在使命和事業之間拔河,也會一直需要提醒自己找回初衷。

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才會讓你更喜歡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
陳珊妮

小插曲:讀書會現場,有聽眾分享了另一種看待工作的方式。他覺得「差事」、「事業」和「使命」就是每天的 routine,早上起床覺得是工作就是自己的使命,充滿幹勁;到了下午,有點疲憊,工作變成是事業,目標是要加薪、升遷;下班前,工作就變成了差事,只想做完趕快下班XD

怎麼找到自己的使命?

雖然書中提到,把工作看成「使命」,快樂程度會提升,但並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找到這樣的工作。瓦基和 Jacky 又是怎麼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使命?

瓦基在工作中,除了專注在自己份內的事,也試著帶領團隊、幫助其他工作夥伴解決問題,最後發現「閱讀」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也才開始建立自己的說書事業,然後發現這是他每天醒來就想做的事,才漸漸發展成使命;Jacky 則是不斷在生活中嘗試不同事物,才慢慢找到自己想花更多心力去做的事。

如果現在還沒找到自己的使命,其實沒有關係,慢慢探索、從嘗試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挖掘內心真正想做的事,就有機會能找到屬於你的工作目的和意義。

快樂是很多小碎片拼湊起來的

除了有使命感的工作以外,還有哪些事情能為你帶來快樂?

其實能帶給你快樂的事,很多時候都不是什麼大事。只要調整心態,小事情也都充滿奇蹟。

生活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相信凡事沒有奇蹟;另一種則是把所有事都當作奇蹟。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仔細想,沒有一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就算你認為是因為自己很努力,所以才成功,那也不是理所當然的,因爲這世界上一定有人也跟你一樣努力,但他並沒有跟你一樣獲得成果。每件事都是靠很多人的幫忙、搭上剛剛好的時機、剛剛好的運氣、還有你的努力,才讓你碰上的。

生活中的奇蹟,也許不那麼顯眼,卻都值得我們留心、值得我們感恩。像我平常遇到低潮的時候,會去逛逛書店、隨手翻書,尋找解答。如果能剛好看到一段話,讓我再度充滿力量,我會認為那就是非常幸運的事。

但一不留意,這些小事就會被我們忽略,我們也會漸漸忘記,原來快樂可以這麼簡單。

書中提到可以讓我們發現快樂的方法,第一個是每天寫感恩日記,常常提醒自己,身邊就存在著好多好多的奇蹟。

第二個方法是,除了心中覺得感恩,也可以試著把感恩的想法說出來,把快樂的感受傳遞給身邊的人!

Jacky 把對瓦基、我跟電粉的感恩寫成卡片,還現場唸給我們聽!真的超級感動!!(等 Podcast 出來之後一定要去聽很多遍😍)

快樂不是什麼?

快樂、不快樂,不是一道是非題

如果問自己「現在生活是快樂還是不快樂?」,就像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打分數,只是這個分數只有 0 分或 100 分可以選擇。

但作者認為,快樂與否不是「是非題」,它更像是一種狀態,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要做什麼努力,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快樂,不代表沒有負面情緒

想過快樂的生活,並不代表在面對每件事的時候都要強迫自己開心。人本來就擁有很多不同的情緒,會覺得快樂不是因為沒有悲傷、憤怒、挫折等等的負面情緒,正是因為有那些情緒,快樂才顯得更快樂。

瓦基提到,情緒代表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與感受,例如我們感到生氣,也許是因為察覺到有些事情與自己的價值觀相牴觸,如果硬是要讓自己快樂起來,那不就是要自己別去在意那些很重要、能觸發行動的訊號嗎?

我們努力的方向,不該是去壓抑負面情緒,而是要學習接納這些情緒,把自己當成一個容器,讓情緒流過自己,並選擇適當的行動去應對。

小插曲:讀書會現場,聽眾 Angela 分享,他會透過書寫,把自己當成是 RPG 的角色,從第三人的角度回頭看待自己在面對事情時引發的各種情緒,以更客觀、更細微觀察來了解自己。寫下來的東西就像是自己的攻略本,你會更了解怎麼面對各種情緒。

如何選擇變得「更」快樂?

作者把快樂分為五個面向,分別是精神、身體、智識、關係、情緒,這五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組合起來就是 SPIRE(尖塔)。書中提供許多科學的方法,讓我們可以透過微小的行動,一點一點讓自己更快樂。

書中的方法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很容易實踐,看完也會突然對自己信心大增,原來想要快樂並沒有那麼困難,就是累的時候好好睡覺,覺得幸運的時候好好感恩,有餘力的時候好好幫助他人,然後不忘持續學習與成長,找到人生的使命,就是這樣而已!

雖然這些方法也不是萬靈丹,不是快樂的保證,但是它們能幫助我們從負面情緒恢復,也就是讓我們擁有情緒上的反脆弱,讓我們無論環境如何改變、無論處境多麼艱難,都有方法能夠好起來。

可以把書中的方法當成一個起點,開始去嘗試。也許會失敗,也許有些方法就是對你沒有效,那就試試看另一種,你就能一點一點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追求快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書中作者提到,快樂(happiness)是一種狀態;而幸福(wellbeing)就是好好地存在。

瓦基說,看到書名的時候,會以爲這本書要講的是,要盡可能的快樂,但其實這樣的想法反而會讓人變得很不快樂。而且有時候那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是必要的,例如像是對不公不義的憤怒,或是對重要事情的焦慮,因為有這些情緒,所以我們會願意採取行動,負面情緒也常常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瓦基認為,我們要追求的,其實不是要讓「快樂」全部填滿我們的生活,因為情緒就像是光譜,本來就會有快樂、不快樂的情緒與狀態,我們還是會生氣、還是會悲傷,但如果能夠明白「這些情緒都是暫時的,都會過去的。」,那就會更有能力去應對不同情緒,活在當下、體會那些情緒,並了解這些情緒要帶給我們的意義。

終極的追求,不是永久的快樂,或是要塞滿更多的快樂,而是我時時刻刻 well being 就好了。即使有時候會沒有什麼情緒,或覺得無聊,那也沒有關係,那些都只是當下好好存在的狀態而已,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一直是快樂的。重點在於我們可以接納不同情緒的出現,並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自己復原,或讓自己能在不同情緒間自在地切換。

學會這些方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好好的活在當下。

▷ 這篇文章是我與 Jacky、瓦基一起舉辦的「走在閱讀路上」讀書會筆記 ➜ 點我報名
▷ 本集讀書會錄音 ➜ 點我收聽

如果你對「快樂」的方法感興趣,這些也推薦給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