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選擇》你永遠都有選擇

B型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只有一種選擇,比如說畢業後只能趕快找工作,找到工作之後只能趕快想辦法拚升遷、拚加薪,但除了這些選擇以外,其實還有各種不同的可能。 《B型選擇》書中描述綠藤生機創辦人找尋自我價值到改變社會環境的過程。雖然是一家企業的創業故事,但其中的掙扎卻是時常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 「到底該選擇大家都在做的事,還是創造自己的選項?」 看完書,再回頭看看自己,我從中找到了畢業兩年間一直在尋找的一些人生解答!  

在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之前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想法?

綠藤生機的產品和企業理念,從結果來看,都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改變,但這些改變一開始都是很小的想法、很小的嘗試,甚至是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 而改變自己也是一樣的道理,從小處著手,才有機會促成更大的改變。無論是大、是小,我們每一次的選擇,都在傳遞自身想法還有理念。

環境問題是每個人的問題,而答案也在每個人身上。 
盧建彰《文案是…我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東西》

你不用是企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你所做的選擇,塑造想要的環境,因為我們都是環境的一份子,我們都有機會成為改變的那個人。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任何改變都是從小處著手,每個人都可以為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觀做出選擇。

產品價值與行銷策略的關係是什麼?

畢業後,除了很理所當然地在準備建築師考試,我也展開了小小的行動,想探索建築產業之外的事。 我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閱讀獲得的啟發,在過程中領悟了產品價值與行銷策略的關係。 一開始很單純地認為,只要貼文的內容品質夠好,就會有人來追蹤,就像綠藤生機創立一開始,覺得只要產品夠好,客人就會買單。乍看之下,這是很明確的因果關係,但這之中卻忽略了別人從不認識你到認識你的過程。 萬一別人不知道你是誰,就算產品品質或是創作內容再好,別人也不會知道,就更不可能會買單。如果你很努力地設計產品或創作內容,但沒有努力讓更多人知道你,結果就是變成東西很好,但沒有人會來買、會來追蹤。 別人從認識你到買單的整個過程是,先知道你、了解你、認同你,最後才是買單。 所以行銷並不是一個有了產品及內容之後才要做的事情,行銷是在製作產品及內容的同時,也要一併考量的。你要讓更多人知道你,同時,你也要有好的產品,讓別人可以在更了解你之後,選擇買單。確保產品品質的同時,也絕不能忽略產品的行銷策略。 如果品質是在創造價值,行銷就是在傳遞價值,而創造價值跟傳遞價值一樣重要!

在創作內容或是設計產品時,要能創造價值,也要會傳遞價值。
 Jun

在各種社會期待下,要用什麼心態去追尋自我價值?

接著來說說關於社會期待與自我價值的平衡。 書中提到三位創辦人在符合某部分的社會期待之後,擺脫它,然後開始追尋自我價值。我以前也認為要先擺脫社會期待,然後才能開始追尋自我價值。但現實是,畢業前,社會期待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工作之後,社會期待變成是升遷、領高薪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社會期待! 社會期待的認可與自我價值的追尋,並不只是單純的先後關係,它們更像是左右選擇的兩種思維。 我們在做每個選擇的時候,都同時受這兩個想法影響著。有時候可能會更想符合社會期待,所以選擇一個大家聽過的大公司,有時候可能會更想追尋自我價值,所以選擇一家有理念的小公司。 雖然擺脫社會期待看似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是我們每個人其實都需要在群體中定義自己,所以與其追求擺脫它、甚至脫離社會,不如去用更正面的心態,學會與社會期待共存。與此同時,也要持續去追尋自我價值,尋找那些能定義你人生幸福的 KPI。

不需要完完全全擺脫社會期待,但永遠不要放棄尋找自我價值。
Jun

什麼是做自己?

回到畢業到現在兩年間,我不斷問自己的問題:「怎麼在社會期待下做自己?」 某部分的自己還是希望能符合社會期待,所以一邊準備著建築師考試,一邊尋找職涯的下一步,也開始嘗試做自媒體,接觸以前不曾碰過的事情,然後一邊尋找自己認為的成功是什麼模樣。 雖然還在掙扎中前進,但也因為有過掙扎,才有成長,也才找到了一些答案,然後走成今天這個模樣。 現在的我認為,社會期待並不是真的指社會對你的期待,而是「你覺得」別人對你的期待是什麼。到頭來,真正要說服的人,從來都不是心中以為的那個「社會」,而是你自己! 真正的

做自己,不是指可以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能不帶著任何目的去做一件事。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顛覆人生的十堂莊子課》

當有一天我能夠相信自己,然後不為了說服任何人去做出選擇的時候,也許才是真的能夠做自己的時候!

迷茫才是人生的常態

未來可能還是會常常找不到答案,但尋找答案與探索的過程,也許就是人生給我們的答案。比起每個時刻都有明確的解答,其實迷茫才是人生的常態。與其努力擺脫迷茫的狀態,不如勇敢提問、勇於嘗試,然後在不同的體驗中前進! 就像書中這句話所說的

創新的真諦,從來不是在別人的答案上發現真理,而是回到源頭,自己去尋找答案。
王維玲《B型選擇》

看別人的成功故事,為的也不是要去複製別人走過的路,而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定義成功的方式,然後走出自己的故事。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達到山頂,而是要享受登山的過程,然後堅定做自己、成為自己。   最後用《B型選擇》這句話做為結尾: 「更好」的標準不在別人眼中,怎樣才叫做更好,只有自己能去定義。

唯有相信自己,找到自己,才能真的成為自己。
 Jun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收藏起來,也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 @junlearning,看更多好書與觀點的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