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忘形,想都不想就報名了!(這就是品牌XD) 看過《忘形流簡報思考術》,也聽過忘形在BFA小聚的分享,但還是期待可以在這堂課當中聽到很多想法和概念。果真如期待,再加上一點意料之外,在邊玩邊學的過程又得到新啟發!上完課後,整理出 5 個對製作簡報的反思,也分享給大家~
「所有的知識都不重要,因為都找得到。」
這是在聽到的當下很震撼,但思考過後也很認同的一句話。 用聽眾和講者的角度,重新看待知識,會發現: 以聽眾的角度來說,只有感受和深刻的記憶,才是帶得走、以後有機會用得上的東西。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吸收、沒有消化,那不如不要看、不要整理、也不要收集。 以講者的角度來說,與其分享更多的知識,不如用別人能夠吸收的方式,將價值傳遞出去。課程當中的互動環節和教學細節也都能看見老師對這項原則的實際呈現,上課音效跟直播主一樣驚喜有趣,有上課鐘、下課鐘,還有髒話消音的音效!上課氣氛也因為一句口誤「大刀面前耍關公」,增加更多趣味! 這也讓我想到《躍遷》裡提到的,比起「記得」知識,「知道怎麼找到知識」更是現在重要的能力。Google 都會幫你記得,你的記憶能力也不可能比得過 Google,那不如多花時間在學習怎麼「找到知識」! 學會找人脈、找資源,比自己找知識的效益更大,範圍可以更廣,善用人的力量,才能花更少的力氣,學到更多的東西。
製作簡報的過程,就在執行問題分析與解決
常常在製作簡報之前,去預想聽眾的回饋,然後做出順序和內容的調整。但實際狀況卻常常跟預想差個十萬八千里,有可能是自己沒有準備好,有可能是設備出問題,但更有可能是沒搞清楚聽眾的需求。 為什麼他不聽?因為他覺得跟他不相干為什麼他聽不懂?因為他沒有感覺為什麼他想聽?因為他覺得他需要每個為什麼,後面都可以再接好多個為什麼,去尋找最根本的那個原因,然後針對原因再去找出一個架構、一個呈現方式,最後才有機會讓他聽、讓他懂、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好多個為什麼,其實就是問題分析與解決的過程,透過探詢觀眾的需求,去理解製作簡報的目標,最後才能夠利用各種架構、分享節奏、細節來達成目標。 假如沒有需求,沒有目標,其實怎麼做簡報都可以,唯一的基準就是「你開心就好」,但這樣就會變成一場不在乎聽眾的個人秀,你大概也可以猜到,觀眾的感受不會太好。 有了需求,有了目標,再來就是簡報架構了!
「只要心法通了,架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什麼?!架構不重要?!! 我覺得架構很重要,但重要程度會隨學習階段而有所改變! 在初學的過程,目標通常很大但不明確,我們總會想在沒有足夠經驗的時候,看能不能靠著向大師學習,找到一條邁向目標的捷徑。 熟悉到一定程度後,架構學了再多,如果沒有從更上層的思維去想,架構就只能幫助你走一小段路,要走得更久更遠還是得靠自己。就像是一個標本,有基本的骨架,可以讓最後的標本有一定的擬真程度,但如果沒有填充肌肉、將毛髮上色、畫上眼睛,那也無法完整一個標本。 這是一般學習新技能的階段與順序,但學習簡報製作的過程,我是相反過來的,因為自己喜歡,所以做了很多簡報,在練習的過程,不斷上課補充製作簡報的心法,下次練習繼續用自己習慣的架構,但融入新學到的細節,一年下來,我理出了一套自己的思考邏輯與脈絡。 這個時候,當我再去學習更多不同的架構時,就發現架構真的不是重點,因為當你有了心法,打中聽眾,就不會再受架構限制。公式只能快速幫你進入三流,其他的則是靠實踐、在實踐中摸索而來。
風格怎麼建立?
記得去年10月,上了一堂線上簡報課,照著老師的方法跟著做了一份簡報,但一看就是老師的風格, 我很擔憂地跑去問老師:「怎麼有自己的風格?」 只見老師笑笑,回答我說:「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量變會變質變,你要專注在產出,而不是一直期待升等的瞬間。」 到了今天,我好象開始有了自己的風格,也才體會到這句話的涵義。
風格不是刻意練習來的,而是時間醞釀出來的。
當時在筆記記下這段話:「風格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步形塑而成。就像山間的小徑,沒有人刻意去鋪設,但隨著登山者的造訪,自然會形成一條清晰可見的路徑。」 同一條路走久了,就會有風格了!
回顧,不只是用來檢討
只是一堂三小時的課,但好像也幫自己做了學習的總結。 有時候會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多久才能成為心中理想的自己,適時回頭一看,才會看見原來已經走了那麼久、做了那麼多! 回顧的重要,不只在反思與調整步伐,更在於給自己一點打氣!這個文字與貼文的產出總數,真的很驚人!好險有記得回頭看,不然應該會對自己的成長無感XD

先在這裡許願,希望未來的貼文可以帶入更多的故事和情境,不只是創造價值,還希望自己可以花更多力氣在傳遞價值!新的養分注入,感覺又要 level up 啦!
想看更多簡報學習資源 ➜ 15 個簡報設計學習資源